当前栏目: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门急诊手术后收入院,主要诊断选什么?
点击量:91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一类患者,这些患者在门急诊已经接受了手术治疗,随后被收入院。这种情况下主要诊断该如何选择?
对于这类患者,《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填写规范》中给出了其中两种情况的诊断选择原则。
当患者在门诊手术室接受手术,并且继而入住同一家医院变为住院病人时,要遵从下列原则选择主要诊断:
(1)如果因并发症入院,选择该并发症为主要诊断。
(2)如果住院的原因是与门诊手术无关的另外原因,选择这个另外原因为主要诊断。
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大家比较纠结:比如,患者因趾骨骨折在急诊清创缝合后收入院,住院就是消消炎、止止痛、换换药。那么主要诊断是选择S开头的损伤编码呢,还是选择Z开头的随诊医疗编码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损伤治疗的几个不同阶段,包括初始/积极治疗、后续治疗以及后遗症的治疗。
1.初始/积极治疗(Initial encounter)
是指患者接受积极的损伤治疗(例如:手术治疗、急诊处理以及相同或不同的医生给予的评估和继续治疗等)。初始治疗阶段使用S-T损伤编码。
2.后续治疗(Subsequent encounter)
是指患者接受积极的损伤治疗后,在愈合或恢复阶段接受的常规护理(例如:石膏的更换或移除,X线检查骨折愈合状态、外固定或内固定装置的移除、药物调整以及其他随诊医疗)。后续治疗阶段使用随诊Z编码。
3.后遗症(Sequela)
是指因损伤导致的残留情况,例如烧伤后的疤痕形成。后遗症的治疗阶段首先编码具体类型的后遗症(例如:疤痕),然后编码XX后遗症(例如:烧伤后遗症)。
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加深理解。
小明是一家医院的病案工作人员,为加快病历回收速度,小明在楼层间飞奔不慎摔倒,被同事发现后送到急诊室,医生诊断为右踝跟腓韧带损伤。由于病历尚未回收完成,小明在踝关节夹板固定后离开急诊室(初始/积极治疗,主要诊断为右踝跟腓韧带损伤,编码为S)。
完成病历回收工作后,小明到门诊就诊,医生对损伤情况进行了评估,给予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并制定了后续随诊计划(由另一名医生进行的评估及继续治疗,仍属于初始/积极治疗,主要诊断仍为右踝跟腓韧带损伤,编码为S)。
几周后,小明回到门诊拆除夹板(在愈合或恢复阶段接受的常规的/定期的医疗护理,属于后续治疗,使用Z编码)。
几年后,小明因踝关节退化再次就诊,医生认为与之前的损伤有关,诊断为继发于跟腓韧带损伤的右踝骨关节炎(后遗症,首先编码右踝骨关节炎,然后编码右踝跟腓韧带损伤后遗症)。
回到前面的问题,急诊清创缝合后仍处于初始/积极治疗阶段,收住院后不光要继续消炎止痛,还要评估并制定后续随诊计划。因此仍然需要使用S开头的损伤编码。一定的时间后,患者按照随诊计划再次来院时(如换药、拆线、取内固定等)才使用Z编码随诊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