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咨询

  • 023-65447317

当前栏目: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从公立到私立,医生这6点要注意了

点击量:86
这几年做私立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接触最多的就是医生群体,因为怡禾门诊对全职医生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所以很多时候我也会直接参与到医生招聘和医生运营的工作中去。


面试过很多三甲公立医院的医生,也招到不少优秀的医生加入我们门诊,由于公立医院和私立医疗机构对医生能力模块的要求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切身感受到医生们的变化和成长,也想把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全文较长,如果有医疗从业者看到并想交流,也欢迎大家留言,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医生离开公立加入私立,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在我面试的这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中,大家面对的困惑和烦恼好像很一致,比如要值夜班、搞科研、医患关系紧张、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追求看诊数量而非质量等等,但当我问到有没有想法辞职出来加入私立门诊时,当下的反馈也很一致:公立医院稳定有编制,去了私立万一倒闭了,我不就失业了吗?


是的,确实会有这样的风险。每家医疗机构运营的初衷肯定都是希望把它做好,让客户满意的同时也让门诊的医护人员有价值感和归属感,但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确实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点,比如疫情,比如政策风险等等。


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客观来讲,当一个医生不断精进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时,他对机构的依赖度已经降低了很多,所以当医生从公立辞职并加入私立门诊后,最重要的其实是建立个人品牌。


这也受公立医院和私立门诊客户群体差异的影响,大部分选择去公立医院看诊的患者,会更关注医院的知名度和医生的职称,比如当患者默认这家三甲医院很好后,那么里面的哪位医生给他看诊并不重要,能挂上谁的号就找谁看,可能看完病也不记得医生的全名。


而选择去私立医疗机构看诊的患者,除了关注私立机构的品牌外,也非常关注医生个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意识,这也给了医生充分建立个人品牌和客户群体的机会。


所以核心本质还是医生需要有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自驱意识,同时建立并不断扩大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这对于医生本人和机构来讲,也是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是互利共赢的。万一机构遇到经营风险难以为续,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有更好的归宿,医生们也不用担心因机构不稳定而导致彻底失业的风险。


二、医生进入私立工作后,将要面临什么?


当医生决定从公立离开并加入私立时,前期憧憬和新鲜感会掩盖掉实际将要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当一切回归平静时,困惑和迷茫才会浮出水面,那么加入私立后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1、医患沟通的要求更高,沟通变成医生专业能力的一部分


说到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相信大部分医生都不认为这是一个痛点,或者说并不觉得自己在这部分需要提升,即使需要也没那么复杂,是很容易习得的能力。但我之所以要放在第一点讲,是因为这是公立和私立在对医生能力模块要求中最不同的一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国外的医疗体系非常重视医患沟通模块,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据我了解,现在国内的很多医学院也会开展医患沟通和循证医学的课程,相信这也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因为社会总是会不断进步的。


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现状依然是排队1小时,看诊5分钟。而在怡禾门诊,普号都有20分钟的医患沟通时间,专号比如儿保、哮喘专科等会有30分钟的充分沟通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但也对医生的沟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医患沟通的关键在于医生对患者的需求要有充分的同理心,并且关注患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接受医生传递的信息。


在怡禾门诊,客户量大的医生们普遍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专注于每一位患者或客户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充分沟通,并为该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将“患者至上”的理念融入到医学实践中去,从而使看诊过程变得更有价值。


简单举例,我们有些医生不仅能在诊中做到以上标准,还会在一天看诊结束后,将每位患者看诊的情况进行复盘,包括当日患者的情绪、陪诊人的状态、沟通了哪些要点、评估和治疗手段等一一记录下来,必要的话也会将重点提炼后再次通过跟诊群告知患者,这会使患者产生“医生非常重视我”的感受,医患信任也在这次交互中建立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明显发现,医生的沟通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患者选择哪位医生看诊的最核心因素。


2、对医生能力模块要求更全面,迈出“只看诊”的舒适圈


在传统医疗体系中,医生除了在诊室为患者看病外,更重要的是教学和科研能力。但在怡禾门诊,医生除了看诊外,需要学习如何将医学科普写得既专业又通俗易懂,需要拍摄各种类型的科普或人文视频,需要上直播,需要进社群跟客户交流和答疑等等。


很多医生在加入私立后会发现自己要做的很多,而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分,会不自觉地产生焦虑,有不少医生都害怕上直播或者面对镜头,也会有医生跟我说:“我以前写作不好,写科普对我是很难的事。”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尝试后,当大家发现写医学科普、拍科普视频、进社群答疑真的能给自己带来曝光、流量并建立影响力后,慢慢都将这部分能力内化了,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是先通过科普或视频了解了医生,才过来门诊找医生看诊的,这对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也有很大的帮助。


3、对医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要求更高,要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医疗意识


我一直讲医生这个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医疗的专业壁垒很高,医生通常一个人或跟助手搭配就能完成服务闭环。在公立医院工作时,医生真正需要跟各职能部门协作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但在私立门诊,医生可能会直接对接机构中的各个行政支撑部门,比如采购、市场、运营等等。


虽然所有的行政部门本质上都在为医生做支撑,因为医生才是直接面对患者并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但当整个团队都认同合作的优势时,团队的力量才能无限放大,从而也能简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


这要求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清楚我们在做什么,并且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同时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团队至上和患者至上。


那么在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换位思考一下,对方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什么,即使不认同,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更加平衡和双赢的方式,这样的团队精神和互帮互助的模式才是一个组织最核心的竞争力。


4、对医生学习能力和自驱性的要求更高,因为用户群体也在进步


经常有医生跟我说,来怡禾看诊的客户素质很高,有些会去查文献找证据,甚至很多用户的科普知识储备远高于一些医疗从业人员。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用户群体有一定的高知背景,同时我们的患者教育做得不错,但另一方面也会给到医生无形的压力,医生需要不断update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最新的指南和文献,并结合临床进行实践。


所以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来怡禾的医生都是爱学习的医生,因为患者也会push医生不断学习和进步。但从长远来看,医生建立了学习能力和自驱意识后,对医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有所帮助。


5、对预约量和爬坡期要有一定的预期,早期等待周期长


医生刚从公立来到私立时,都会对客户量产生一定的困惑,因为在公立一天可能会看五十个、一百个病人,但到了私立门诊,尤其是注重医疗服务质量的门诊,为了保证每个患者有充分沟通的时间,可能医生一天满诊也就在12-15个预约左右。


这会让医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尤其是患者对新医生有一个接受过程,那么早期可能连这个预约量都不能保证。再加上如果是新开设的门诊或科室,半年的爬坡期也是需要的,那么医生应该利用这个时间做什么呢?


我理解医生对于客户量的焦虑,但在这个时间段内,医生更应该花时间去做内功,多输出科普内容和视频,多曝光、多跟用户交流互动,同时服务好每一位来看诊的患者,用可靠的专业和优质的服务来把握住每一次交互的机会,要相信口碑传播的力量,一旦信任建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将医疗健康的需求托付给我们。


6、医生将会面临成就反馈点不一样的问题


在公立医院,医生常常会接诊到复杂的疑难病例,而在私立医疗机构,医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会让医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主要是没有“救死扶伤”的感觉了。


但实际上在私立机构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可能会从其他方面获得,比如写出一篇优质的医学科普文章,可能阅读量会有10万+,帮助更多的人建立科学的思维和意识;比如跟患者建立深度信任关系,建立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等等,这些也同样是另一种层面的成就感。


三、当医生转型为管理者,医生将要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由于私立医疗机构整体架构更加扁平,所以很多医生都会承担管理者的角色,比如科室负责人、医疗总监等,虽然更多是focus在专业方面,但管理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都需要管理团队和为目标负责。


对于从医生转型的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管理意识的转变和管理体系的搭建,比如从医生的身份跳脱出来,去关注行业的本质和趋势;比如运用管理工具来搭建管理制度、流程、SOP等,让管理有依据可循。实体医疗需要精细化管理,而管理本身也是一个持续优化、追根究底和止于至善的过程,所以也要求管理者要有足够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目标导向、稳定的心智和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


虽然从医生转型到管理者会有一定的挑战,但只要对管理工作有好奇心也有热情,挑战也会变成机会。


由于篇幅较长,这部分内容又多,就先不展开讲了,未来有机会再写一篇详细聊聊。


最后总结来讲,公立医院和私立医疗机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营模式,对医生要求的能力也不同,从公立辞职加入私立对医生个人来讲也是很大的转型,需要慎重考虑。此文抛砖引玉,欢迎同行交流。